创始人套现14亿后,曾经的A股户外第一品牌何去何从?
9月22日,探路者(300005.SZ)一则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再次打破市场平静,创始人之一王静在9月15日至22日间再次减持147.52万股,持股比例从5.17%降至4.99%,正式退出5%以上股东行列。据wind数据,累计减持金额约1403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从本月接二连三的减持行动来看,创始人家族套现离场似乎更加坚决了。
作为中国户外第一股,作为16年前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05,探路者本可以借助先发优势,在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继续拔得头筹地位。可如今,企业深陷股东减持、业绩波动、市场份额被挤压等多重困局。
作为服装公司,探路者近年来热衷跨界投资芯片领域,而“服装+芯片”这种罕见的双主业形态,提高了资本市场估值的难度,这种跨界也为业绩增添了不少变数。
1
从手缝第一顶帐篷,到中国户外龙头
探路者的创始人是盛发强、王静夫妇,二人于1999年在北京创立该品牌。作为创始人,王静不仅主导了品牌初期的产品研发,还亲手缝制第一顶帐篷、亲自提出品牌LOGO的设计创意。王静还曾4次登顶珠峰,以专业登山探险家的身份,为探路者赢得了不少关注度。这就类似于体操运动员李宁之于服装品牌“李宁”一样。
经过10年奋斗,二人于2009年带领公司成功于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户外用品企业。
上市后,探路者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接连拿下顶级合作伙伴,令其曝光度大增,市场表现更是急速提升。比如2009年,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成为中国奥委会供应商。借助奥运会的东风,2012年,探路者以14.5%的市场份额超越哥伦比亚、The North Face等国际品牌,首次成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此后,探路者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2013年推出的HIMEX喜马拉雅探索系列,在-40℃环境下仍能保持保暖性能,成为高海拔探险的标配。顶尖的营销场景,加上不断进阶的新品推出,至2015年,探路者的户外服装、鞋类、装备等已稳居国内市场前列。
具体而言,从2009年至2015年,探路者门店数量从约200家激增到1300余家;期间营业收入从2.94亿元激增到38.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净利润从4400多万激增到2.6亿元。公司市值从上市之初的约28亿元暴增到顶峰时期250亿元!
2
高台坠落,营收暴跌76%
然而,自2015年开始,探路者经历了从行业巅峰到业绩低谷的剧烈转折,营收从2015年的38.08亿元萎缩至2020年的9.12亿元,暴跌76%,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市场份额从15%暴跌至不足5%。探路者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多元化黑洞。
2015年探路者启动“户外+旅行+体育”多元化战略,以3.5亿元收购易游天下74.5%股权,还投资了绿野网、Asiatravel等平台,但旅行服务业务持续亏损,拖累业绩。其实这些业务与户外主业难以协同,企业的研发、供应链、市场营销等核心资源都被分散了。
其次是品牌定位摇摆不定。
探路者试图同时覆盖专业户外与大众休闲市场,导致产品设计“两头不讨好”。在更多专业户外品牌的崛起之下,探路者失去了原本的客群。而且2015年以后,户外用品市场行业增速进入平稳期,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性、科技含量的要求显著提升,探路者的研发开始力不从心。
最后,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高端市场,始祖鸟、哥伦比亚等国际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占据70%以上的千元级市场份额,探路者因核心面料依赖戈尔等供应商,丧失竞争优势。在大众市场,骆驼、伯希和等后起之秀通过电商渠道推出高性价比产品,399元价位的冲锋衣直接冲击探路者的价格体系,使其性价比优势尽失。
因为探路者业绩表现上,从2016年开始就是每况愈下的。
面对困局,探路者自2018年起启动“瘦身计划”,剥离旅行、体育业务,聚焦户外主业,但效果有限。到了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探路者实体门店客流锐减,当年营业收入跌至9.12亿元,业绩比2012年还低。
作为国内曾经的户外领头羊,探路者曾享有政策、渠道、品牌的三重先发优势。但在消费升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冲击下,这份优势正逐渐消散。
多元化的失利,疫情的打击,可能加剧夫妻二人的退意。从2020年开始,借助当时股票牛市的东风,创始人夫妇减持更加密集。
3
创始人二十年基业易主,新实控人带着芯片杀入
主业受困的探路者很快迎来了一个跟自身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救命星”。
2021年,曾任紫光国微董事长、紫光集团联席总裁的李明以3.36亿元受让盛发强、王静夫妇持有的5169.13万股(占总股本5.85%)。并通过表决权委托协议,李明合计控制探路者约13.65%股份,成为新的实控人。
就这样,一个做芯片的老板,成了这家著名的户外用品公司董事长。
李明完成收购后,迅速推动董事会改选,实现董事会大换血。盛发强、王静不再担任董事,标志着夫妻二人彻底退出管理层。新选入的董事,大多是科技、资本领域背景。
目前,公司董事会非独立董事成员中,仅董嘉鹏具有资深服装行业经验。在高管团队中,仅副总裁孙国亮为探路者的老人,具有资深户外用品行业经验,目前也是探路者户外业务COO。
从组织来看,服装制造与芯片研发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其背后的技术路径、运营逻辑、人才结构差异巨大,这样的组合,能否带来乘数效应?
而且从公司发展重心来看,芯片无疑是重中之重。
李明入主探路者以后,先是推动探路者以2.6亿元收购北京芯能60%股权。北京芯能专注于Mini/Micro 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属于半导体国产化政策方向。随后,探路者又先后将韩国G2 Touch、江苏鼎茂等芯片企业纳入麾下,累计投入超6亿元布局半导体赛道。
具体来说,探路者的显示芯片主要对标韩国三星、LG,日本联咏等企业,是国产化替代方向。探路者的G2 Touch主攻触控芯片。前不久,探路者还为身处韩国的G2 Touch研发者们提供无息住房贷款的福利,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财务数据看,芯片业务已成为第二增长极。2024年该业务实现营收2.22亿元,同比增长66.56%。但是今年上半年,芯片业务收入为1.1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07亿元,仅同比增长了800万元。对此,探路者管理层将之归因于“汇兑损益大幅变动”所致。
因此,探路者的芯片业务成长性还有待观察。
此外,户外业务方面,探路者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12.42亿元小幅提升至2024年的13.69亿元。主要得益于渠道的优化和新产品的推出,但总体成长性和品牌声量效果一般。
日前,伯希和招股书透露了不少行业信息。2022年到2024年,伯希和收入从3.5亿元增长至17.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2.2%。也就是说,探路者户外业务,已经被伯希和这个新锐品牌超越。
此外,2024年内地前十大户外服饰品牌2022-2024年的成长率,除了I品牌,其他全部高增长。
(图源伯希和招股书,媒体推测:A品牌为骆驼,G品牌为凯乐石,I品牌为本司)
4
芯片概念,却跑输创业板指数
今天1月,盛发强、王静突然解除一致行动关系,这意味着二人成为单独个体,市场解读也是偏向负面。2021年1月,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探路者实控人夫妇已累计约13亿元。若再加上2022年盛发强减持的1767万股,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减持,原实控人累计套现金额或已超14亿元。
李明这边,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司掌控,8月份推出了一个定增计划,即李明及其控制的通域合盈拟以19.3亿元全额认购,定增完成后李明实控的比例将提升到26.68%,对公司的掌控会进一步加强。
最后聚焦到资本市场,虽然有时下最热门的芯片概念加持,自去年“924”以来的一周年,探路者(约82%)的股价表现甚至不如创业板指数(约100%)!
(探路者vs创业板指)
为了将户外用品和芯片融合,探路者正尝试推出融合芯片的智能滑雪头盔、下肢外骨骼装备等产品。然而,这究竟是个好听的资本故事,还是真有消费者买单,你们又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