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了充满“霸王条款”的投顾合同,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宣传资料,全额退款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签了投顾合同发现全是"霸王条款"?别慌!这样做或许能挽回损失

"王老师,您推荐的股票又跌停了!这跟当初说的完全不一样啊!"杭州股民老李(化名)握着手机的手都在发抖。三个月前,他在某持牌投顾公司的"金牌分析师"推荐下,购买了29800元的投资顾问服务,对方信誓旦旦承诺"年化收益不低于80%",结果账户反而缩水了40%。

这可不是个例。最近我们接触到不少投资者,都是在签完投顾合同后才发现里面暗藏玄机——什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保证收益"等条款写得明明白白,可当初销售人员的嘴皮子功夫可不是这么说的。

一、那些年我们踩过的"投顾坑"

老李的遭遇很有代表性。他回忆说,最开始是在某财经网站看到免费诊股的广告,加了客服微信后,对方天天发来其他客户"赚钱"的截图。"那个陈经理跟我说,现在加入还能享受'五折优惠',错过就要等明年。"老李说着还学起对方的广东口音:"李生啊,依家唔买真系走宝啦!(现在不买真是亏大了)"

等老李真金白银交了钱,发现所谓的"一对一服务"就是每周群发几条模棱两可的操作建议。更气人的是,当他提出质疑时,对方竟翻出合同第17条:"甲方理解并同意,乙方提供的投资建议可能存在误差"。

这种情况在业内见怪不怪。常见套路包括:
- "稳赚不赔"话术:用历史业绩包装成未来承诺
- 服务缩水:承诺的"专属顾问"变成群发消息
- 责任推脱:合同里埋满免责条款
- 诱导升级:不断推销更贵的服务套餐

二、维权关键:这三样证据缺一不可

上海的张女士(化名)就比较幸运。她在意识到可能被误导后,做了三件关键事:
1. 完整保存了与投顾人员的微信聊天记录
2. 收集了对方发放的所有宣传材料
3. 整理了银行流水和服务协议

"他们当初在直播间说'跟着操作三个月翻倍',我全都录屏了。"张女士说这话时,语气里还带着点"侬晓得伐"的得意。正是这些铁证,让她在专业人士协助下,最终拿回了大部分服务费。

这里要划重点:聊天记录、宣传资料、付款凭证就是维权的"三板斧"。特别是当销售人员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存在明显矛盾时,这些证据往往能扭转局面。

三、这样做或许能减少损失

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按以下步骤处理:

  1. 立即停止追加投入
    很多投资者像赌徒一样,被套后反而继续购买更贵的服务,这正中某些不良机构下怀

  2. 整理证据链

    • 沟通记录(微信/电话录音)
    • 宣传材料(网页截图、PDF文档)
    • 合同文本(重点标注矛盾条款)
    • 付款凭证(银行流水、收据)
  3. 理性沟通协商
    通过书面形式(邮件/挂号信)提出合理诉求,避免情绪化争吵

  4. 寻求专业协助
    📞立即咨询退费 158 2783 9931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四、防坑指南:下次签约注意这5点

  1. 警惕"绝对化"表述
    凡是看到"稳赚""保底""100%成功"之类的字眼,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2. 核对宣传与合同一致性
    把销售人员的承诺逐条与合同条款对照,发现矛盾立即要求书面澄清

  3. 拒绝"马上付款"压力
    正规机构从不会用"今天不买明天涨价"的话术逼单

  4. 确认服务明细
    具体服务内容、频次、形式都要白纸黑字写清楚

  5. 善用"冷静期"条款
    部分合同会约定签约后3-7天可无条件解除,这个权利千万别浪费

投资本就有风险,但风险应该来自市场波动,而不是服务方埋下的合同陷阱。如果您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记住:收集证据永远不晚,合理维权并非遥不可及。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微信二维码

本文案例均来自真实维权经历,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已做匿名处理。任何投资建议服务都应遵循适当性原则,若您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建议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签订了充满“霸王条款”的投顾合同,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宣传资料,全额退款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