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顾服务"货不对板":一位股民的维权退费之路
"王老师,您上周推荐的XX科技怎么跌了20%啊?不是说至少30%收益吗?"深圳股民林伟(化名)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绿油油K线,手指微微发抖。三个月前,他在某持牌投顾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推荐下,先后支付了6.8万元服务费,换来的却是账户持续缩水。
一、甜蜜的承诺与残酷的现实
去年10月,林伟收到一条短信:"明日三只涨停潜力股免费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加入了一个投资交流群。群里的"王老师"每天晒出精准的买卖点截图,时不时就有群友发红包感谢"带飞"。
"当时觉得捡到宝了,"林伟回忆道,"王老师说他们用的是'机构量化模型',年化收益保底80%。"在客服反复推荐下,他先是购买了1.98万元的"金股服务",后又升级到4.82万元的"私募内参套餐"。
然而现实却给了一记闷棍。第一个月推荐的5只股票,3只亏损超过15%;第二个月调整策略后,账户又缩水12%。当林伟提出质疑时,投顾却以"市场系统性风险"为由,要求他再加钱升级"VIP对冲服务"。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二、合同里的"文字游戏"
林伟翻出当时签的服务协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发现了几个关键问题:
- 收益承诺擦边球
协议中虽写明"不保证收益",但附件的《服务说明》却用"历史平均收益率达58%"等表述暗示盈利可能,这明显存在误导性陈述。 -
服务内容模糊化
约定的"专属投资策略"实际是群发模板,所谓的"一对一服务"每月仅有一次10分钟的电话沟通。 -
退费条款设障碍
合同规定"服务启动7日后不退费",但未明确"启动"的具体标准——是签合同日?还是第一次荐股日?
"这就好比去餐厅点了个佛跳墙,结果端上来是速食汤包。"有多年维权经验的顾问指出,"很多投资者签合同时没注意这些细节,事后维权就吃了哑巴亏。"
三、维权路上的"三板斧"
通过系统性的证据收集与协商,林伟最终挽回了大部分损失。关键步骤包括:
- 固化宣传证据
保存所有聊天记录、宣传材料,特别是含有收益承诺的内容。林伟就找到了投顾在微信群发的"三月收益图",与合同条款形成矛盾。 -
服务比对
列出合同约定服务与实际获得服务的差异点。比如承诺的"每日盘前策略"实际是收盘后群发,所谓的"机构研报"其实是公开资料整理。 -
精准施压
通过书面函件指出合同漏洞,要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协商解决。多数机构在证据确凿时,会选择部分退费避免纠纷扩大。

四、给投资者的实用建议
-
"三查"原则
查资质(中证协官网可验证投顾资格)、查合同(特别关注免责条款)、查历史(搜索公司+投诉关键词) -
警惕"话术三板斧"
- "老师有内幕消息"(持牌机构严禁传播内幕信息)
- "上次荐股涨停你没跟上"(幸存者偏差)
- "现在升级服务享五折"(诱导追加投入)
- 维权黄金期
服务开始后的3-6个月内是协商最佳窗口期,超过一年则难度加大。
如果您也遇到类似情况,记住:证券市场没有"稳赚不赔"的神话,但当服务明显不符约定时,合理维权是您的正当权利。专业团队可通过分析合同条款、交易记录等,帮您争取最大程度的补偿。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认为投顾服务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情况,可咨询专业维权服务。小羊维权(电话/微信:158 2783 9931)采用"成功退费再收费"模式,已帮助众多投资者减少损失。
"投资本就有风险,但服务货不对板就是另一回事了"——某维权成功的广州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