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部分车企俨然将碰撞测试做足“表演文章”。货车侧撞结合固定柱体夹击、雨天卡车高速对撞等非常规测试项目层出不穷,这些“夺人眼球”的测试设计,实质上是部分企业为制造视觉冲击效果而策划的营销手段。业内人士直言,某些检测机构将碰撞测试作为收费项目,甚至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除了车企与检测机构外,部分互联网平台也参与其中,开展大规模碰撞测试、辅助驾驶极限测试等。然而测试过程透明度不足、标准模糊等问题,使得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屡遭质疑。
这种营销导向的测评模式存在多重隐患。一方面,容易造成消费者安全认知偏差。当企业频繁发布经过特殊设计的碰撞测试视频,消费者可能误判车辆在复杂道路环境中的安全性能,导致在真实驾驶场景中放松警惕。另一方面,部分检测机构采用收费服务模式,在承担企业委托测试任务的同时,其独立性与公正性难以保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恶性竞争容易造成对行业生态的破坏。一旦企业可以通过“定制化”测试获得话题热度、甚至通过选择性展示贬损压制竞争对手,就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噱头营销,而非核心技术研发。这种恶性竞争会扭曲行业生态,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构建健康透明的测评体系亟待多方协同发力。企业需清醒认识到,安全绝非发布会制造“爆点”、吸引流量的道具,应当严格遵守商业道德底线,将资源集中于安全技术研发与验证而非营销包装;检测机构必须坚守法律规范和职业操守,与委托企业保持合理距离,确保测试流程科学规范、数据完整透明,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测评自律公约,明确非标准测试的信息披露要求,为行业建立统一、清晰的行为规范。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及时补位、精准施策。首先,推动强制信息披露,要求任何公开发布的非标准碰撞测试,必须同步披露完整测试条件、参数和原始数据,确保可追溯、可核查;其次,建立独立监督框架,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以强化数据公信力;最后,明确违规惩戒,对刻意模糊条件、误导宣传或利用测试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依法处罚。通过明确规则与违规成本,引导市场资源回归安全创新,而非用于制造营销噱头的内卷。
安全测试不应沦为作秀表演,其核心价值在于守护生命安全。只有让测试标准真正回归专业本质,企业竞争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全球市场树立值得信赖的安全形象与技术品牌。这既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