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11月22日,在广州车展汽车之家的展台上,千万粉丝UP主、影视飓风创始人Tim(潘天鸿)低调到来,并在当天的“2025汽车之家创作者大会”现场进行了演讲,分享了自己“压箱底”的内容创作经验。
Tim在演讲中表示,标题决定了内容锚点。 影视飓风会先做标题和封面,再来定义的内容架构怎么走,很多人则是反着来。还有一些内容创作者喜欢写思维导图,并从理性角度把顺序排好,很少从怎么样做的有趣角度思考。他们则是采用“乱序思维导图”,先把所有的点子想到随意写下来,再排序决定先把哪个东西拿出来讲。

在拍摄方面,Tim认为,做内容就像打牌。内容团队手上的技术就是牌,最好的牌出给哪段内容非常重要。他强调,视频不能有无聊的时间,要敢于疯狂删减内容。在内容执行过程中要坚遵循一个铁律:一是验证需求;二是要删减组件和流程;三是简化产品设计。
“一人只负责一件事”,是Tim团队的特点。在影视飓风,调色、剪辑、摄影等岗位,都不会去干其他人的工作。他将这一模式总结为“分段专业化”。只有分段专业化,长期的产出效率才会更高,可以大大减少麦克风没录音、摄影机录反等问题的出现。因为他们足够专业,可能会犯一次错,但绝不会犯第二次。
“内容”是一个非标的产品。所以在Tim看来,做内容的核心在于“管事”,而不是“管人”。因为每个内容创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创意空间”。比起限制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产出流程标准化,如何被更多人记得,如何合理设计团队目标。
此外,Tim还分享了一些减少内容“熵增”的小技巧。比如减少内部梗的使用,因为每多一个内部梗,就会限制一波受众人群;减少难以带来多少增益的人物采访,减少与一些风格调性有冲突的人和机构联动。
以下为演讲全文(汽车之家精编):
各位好!
非常高兴今天可以见到大家,很感谢汽车之家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个可能不算特别简短,大概40分钟左右的分享。
我不喜欢藏东西,尽我所能把我们频道沉淀的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我们主要讲频道如何定一个选题,同样的选题比别人做的更火或者收视率比别人更高。这个有很多小技巧在的。
影视飓风的创作思路
我和车圈很多老师很熟悉,也都知道大家如何做内容。我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车圈老师先现场拍完车子,然后再开始想如何取标题。从我的角度来想,是不正确的。我们频道这两年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先做标题和封面,再来定义我们的内容架构怎么走。这个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我用量化数据给各位老师做一个呈现。我们频道两三年之前每年增量100万粉,近几年可能每个月可以达到两百万以上的增量。所以现在可能短短时间可以到四千万、五千万的总关注量。
第一,先定标题
真的只是改了底层的逻辑。我们先定标题和封面,确定为什么用户点进来这一件事。如果这点无法做,我们会输给营销号,所有做内容的人都会输给营销号。因为营销号标题比我们更好,他们更激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觉得对于团队化的博主特别有参考价值的就是:标题决定了内容锚点。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讲一辆车Model 3,你可以讲自动驾驶,可以讲各种东西,可以做任何一个锚点。但是你什么都讲,你的内容最后就是长评,受众就会受限。我始终认为,应该切最重要的。当时FSD入华,标题专注于FSD标签来起的,要有足够多的人点入。
做封面,我推荐团队的人就用AI来做。如果运营不会使用AI做参考型封面的话,那是不行的。一定要确保有人可以用好这个东西。先做一个让人绝对想点进来的封面,这个是最基本的逻辑。
所以,你看像这期节目说熬夜。很多人讲熬夜怎么养生,但是标题受众太小了。如果我们起标题,就是《连续48小时不睡觉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封面是这个(下图)。

最终,这条视频全网播放量四五千万,抖音有150万赞以上,B站有七百万、八百万播放。这个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因为标题不一样,执行方式变了。
所以,我们的整个内容会因为标题产生变化,不然就会做大杂烩。这个是底层的点。
第二,寻找内容锚点
内容锚点取决于频道自身特性。比如说,我看过有做车的通过内窥镜看车的内部结构,这个是频道锚点。围绕这个锚点想标题和封面,把这个东西做的更好。
第三,乱序思维导图
我很推荐给如果说做长评或者复杂一些评测的媒体,一定要用一个逻辑叫做“乱序思维导图”。
你要写一个稿子。虽然我们知道车媒很多现场表达,但如果想要做精品内容还是需要一个稿子。稿子不能做常规的思维导图或者列大纲,因为非常难把内容做的有趣。
因为大多数人写思维导图是从理性角度把顺序排好,想的是说的话不出错,很少从怎么样做的有趣角度重新思考。人一般列好思维导图,很少改思维导图大顺序。但我认为,做自媒体,我们需要先把所有的点子想到,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扔到思维导图上面,不要管顺序。

第四, 思考底层差异点
后期,我们再排序决定先把哪个东西拿出来讲。先讲哪个东西有价值的。比如说,我们小米SU7(参数|询价)节目应该是B站播放量最高的车的内容之一。我们的思路就是,我们频道特性是对影像方面比较感兴趣,小米SU7很重要的是USB-C口是在前面的镜子后面。开头第一个论点,我就是讲可以装运动相机,成为有意思的拍摄视角和别的不一样。这个是保持我们频道的调性,又可以留住用户的方式。
即便很多车评里面很小的一个点,但是因为随便乱写,发现这个最有差异化的地方,我把他放在第一个点讲。所以,我们当时的留存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5秒留存率有30%多,行业里面应该算比较高的。正常是百分之十几。
影视飓风的执行手段
我认为,车圈老师呈现能力比我强很多,你们口条比我顺很多,表达能力强很多。我现场讲不了任何车,评价不了东西的人。你们可以做现挂我觉得你们超级厉害,你们的呈现手段天生很好的。
呈现手段有几种,幽默、搞笑、快节奏讲话,或者运镜,或者说别的语言技术呈现手段……
但是另外一种呈现技术就是,比如说你会擅长用运镜,你要思考,什么呈现手段配合我的表达内容,可以出最大的效果。比如说,有时候用机械臂,但是不能每个镜头都用机械臂,因为会消耗巨大的时间。机械臂不是神话,这个东西非常的浪费时间,不要太多用机械臂。如果做一颗镜头,比如说《飞驰人生》很酷的镜头,可能会选择机械臂。我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到这一个镜头上,作为我们的差异点。
分清楚技术、呈现手段和想表达的内容。手上的技术是你的牌,牌出给哪段内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经常用打牌的方式思考。比如说高速摄影是我们的牌,我们有高速摄影机、X光机可以拍车的内部,这是我们的手段。紫外线、红外线也是我们的手段,拍摄到激光雷达怎么运作的……这都是我们的牌。
根据内容,决定出什么牌。有兴趣的话,可以把手上的资源当成牌去打在内容上。这样的话,效果很不一样。
不要有尴尬、无聊的时间。你很难想象,我们会砍掉巨量的内容。我们疯狂删减我们的内容,包括游记、内容。自媒体做游记的内容应该是18分钟、24分钟,这个算最长的了,是我可以做好的一个范围。再往上,用户留存会迅速下降。虽然不否认,有的可以做一个多小时也有人看,但我相信播放量B站很难超500万,抖音点赞很难超过100万。这是我们的一个标准,作为参考值。
所以,不能有无聊的时间,要敢于疯狂删减内容。这个是最核心的。这个是我们的思路。
第一,遵从的铁律
执行手段有很多种。我们公司一般会遵循一个铁律。尤其知道各个车媒想组团队,基本上都要遵循这个铁律:一是验证需求,不要做傻子;二是要删减组件和流程;三是简化产品设计加快周期和自动化。
然而,你会发现,很多企业是倒着走的。他们先说要打造一个能够完全产出好内容的团队;然后说做得好慢,要稍微加快一点;再说觉得太复杂,要简化下流程;还会说这个步骤不行,要再删点;最后说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所以,要反过来想:
1,封面和标题一定要非常正确。整个团队内部完全同意这个点,是会让最多人点入。
2,怎么样删减或者删掉流程。我们知道,拍车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花十几万包一个赛车场。确实你们都出得起这个钱,但是它真的会对内容有帮助吗?必须要问这个问题。如果不必要,为什么要做这个审批?应该直接删掉这个流程。
3,简化整个设计。比如说,内容我真的需要讲这么多部件或者流程吗?也许不一定。那就去掉。
4,能不能用更快的速度更新。我认为,我们公司在过去三年里思考最多的一点就是怎么样规模化生产比较好的内容。所以,必须要思考怎么样能够高速迭代。我们基本上保持两天一更新的频率。这样能使我们的团队迅速成长,必须得有这个频率才能使得大家变得更厉害。
当然,你也需要更多的人。我们内容团队现在差不多八十多位。所以,每个编导有45天的时间出一期15分钟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我会给编导足够的时间。如果各位要参照值的话,差不多就是一个编导有45天的时间,设计时间一般会留15天左右,后期时间会留15天左右,再来做别的东西。大概是这个周期。
自动化。像现在,我可以出来演讲,给各位做分享,但是我们团队仍然可以保持更新后面的8个视频到10个视频。我们同时有24个视频在运作。所以,哪怕今天开始我出差,接下来几个月我们还是可以更新的。
第二,一人只负责一件事
车媒的老师也会问我,团队应该招一个万能手还是招一个个岗位。我以前会说招一个万能的人,但是我发现这个还是对产出质量会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你没有商单。商单会摧毁掉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因为你的脑子会被榨干,会不停地在拉扯。拉扯的过程,对创意的消耗和人的精力消耗巨大,所以必须要一人一事。
第三,分段专业化
“分段专业化”是我们团队从2020年开始践行的路径。调色的人就是调色,剪辑的人就是剪辑,摄影就是摄影。没有摄影去做剪辑的东西,也没有这种交错。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要做分化的。你做短视频可以有共有岗的人,但是你要做长视频或者超优质内容,基本上得做分段专业化。
团队不需要很多人。像我们搭起来这个流程,应该是在15个人就完成整个分段化的设计。像我们公司有两个专门管理数据的,他只负责管理我们公司的数据,能够随时被调用。哪怕是十年前的素材,我们能够迅速调用出来,我们的素材绝对不丢。这就是分段专业化的优势。不然,很多车媒老师,我估计你们去找素材,五年前的应该是找不到了。这个东西还是挺重要的。
我们公司数据是写在磁带里的。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大的磁带柜,数据是写在磁带机里的。因为磁带的保存时间能达到30年以上,比硬盘的寿命更长,所以我们会有一个磁带备份。所以分段专业化很重要。
所以,给各位的老师建议是,如果有条件可以实施分段专业化,你的产出效率至少在后端制作方面不会翻车。不会出现麦克风没录音,不会出现摄影机录反。但是如果你分段专业化以后,固定的人哪怕犯一次错误,他不会有第二次。
第四,管理到底是管事还是管人?
这其实是抛给各位老师的问题。我不知道你们觉得是管事还是管人,我个人觉得是管事。管人其实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尤其是做内容行业,管人是管不了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给他创意空间,又要人家按照规矩来,每个甲方还是飘忽不定的……那你怎么办?管不了人。这个东西会非常难管。
商单最大的问题在于,你的收入和你的投入不一定是对等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团队有个人剪辑超好,但是很可惜,这个商单的甲方也许本身车没有这么火或者这么厉害,播放量注定不会很高。那怎么办?难道是他做的不好吗?好像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此没有获得奖励,是很奇怪的逻辑。
我觉得,做自媒体内容核心在于管事,在于如何把产出流程标准化。我们得明白一个点就是,自媒体行业做好内容和赚钱,90%的时候不是一回事。

你要做好内容,不要想着赚钱,要自己投钱做。你要想赚钱,那就赚钱,不要去想太多。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也许不一定对,但是这个是我的思路。
但是不对甲方不负责?也是负责的。不要想最爆款的视频有商业的。这样想,心里会舒服很多。
第五,ROI很重要
内容行业的投入产出比特别难算。如果按照播放量算,你搞一个抽奖,你开头是特别漂亮的小姐姐,都会对你的转化点入率有提升。但这不代表用户记住你的内容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单期播放量多高,而是别的人可不可以记住你车评的博主,能不能记住你的脸。最重要的是长线IP的长线价值。我觉得,很必要在意最终被多少人记住。
怎么算被记住?我们公司最客观的考评指标是上热门,进入各个平台的排行榜,全站排行榜,而不是车圈排行榜,可以进几次。这个是客观在平台里面竞争力的表现。如果可以跑出来的话,那就说明非常厉害。汽车之家可以排到第几?抖音、小红书排到第几?这很重要。
所以,ROI,我给各位媒体老师建议,最好的点就是涨粉量结合排行榜入榜次数。这是比较有效的考核方式。或者做全年目标,全年进几次排行榜。像我们可能设计全年6次全站榜一,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之前可能是一年有一次全站榜一就很厉害了。所以,可以做到这个,是全年大家值得庆贺的一个很重要的时点,对团队凝聚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是我的小建议。
影视飓风的呈现方式
内容呈现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车圈大多数老师选择的现场类节目;第二类就是叙述类节目。数码圈更多一点的是后者,坐在那里侃侃而谈。
我个人感觉,这两年大家更喜欢现场类节目的。因为精英化的表达该被摒弃了。坐在那里高姿态角讲东西不是很舒服的,平视化表达更好的。但是现场类节目,我认为最难的点是节奏控制,因为随机发生的东西太多了。车展拍东西,边上无数的干扰源。
所以,我个人感觉,现场类节目,这两年几乎必须加入幽默的环节。必须搞笑,没有搞笑留存很难撑住用户留存。这个是我们的感知。所以,幽默感很重要的。幽默在于,预期违背,你得二转、三转。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们公司现场类节目有100小时直播,生存、百人团建等等都是现场类节目。叙述类节目也会有录制,不是说节目类型一定不好,但是就是这种节目很适合精细化的表达。假如翻车,要公关一下,用这个方式讲,可以说得可控一点。还有一种就是,比如说评测一个很严谨的东西,或者确保说话很正确。SU7得确保不说错,那确实精致化表达更好一些,叙述化表达更好。
科技类内容基本都是叙述的,其他内容有很多现场类的。

影视飓风如何做后期
第一,怎么分类素材?
假如是旅拍型博主,我们经常买一个白板。先把所有的流程写出来,所有发生的事给写出来,写在白板上,再来看先剪哪段。分段式剪辑,永远比顺序式剪辑重要。
比如,我确定今天发生了这件事情很重要、很有趣,那我们就应该先让剪辑师将这段剪成短视频,看看这个短视频好不好看。有趣就保留。再想怎么串联第二天有趣的事情。中间的靠旁白或者别的话串起来。这样思路很灵活的。如果调整顺序,只需要短视频放后面就可以了,不需要重新重剪,不需要做任何复杂的东西。因为确定这段是好看的。
所以,这个是很简单的思路。分段化剪辑,不要一整段一整段剪旅拍,不然很痛苦、很长,不知道该舍弃什么?大家一起在白板写出来,一起站在板前讨论,是比较客观、好呈现的方法,比别的形式都要好。
像我们这种可能30个机位的片子,差不多一百个小时以上的素材,也是用这种方式剪辑。有效很多。
第二,规避熵增内容
熵增内容是什么?就是我该怎么举例?比如说很多地方需要很多审批、报批。这个东西本身卡住,不是你们团队可以解决的事情,就会使产出效率大大降低。尽量规避熵增。如果可以,没有任何外部的人引入。
联动这个事情,我其实觉得是好的。但是必须要你们团队有非常强的制片能力,联动才是好的。不然,内容的熵增会很严重,会很容易出现两边嘉宾风格不一致。你花大量时间在妥协上面,很浪费时间。团队自有化很重要的。个人博主做联动,会打散频道本身的调性,也会让制作变得非常痛苦和复杂。所以不是很推荐纯联动性的。
第三,放弃内部梗
车圈很多内部梗。多一个内部梗,机会限制受众人群。因为每个内部梗都是一个子级。子级多了之后就变成了超级小的一个人群才可以懂的内容。所以,我会拒绝所有的内部梗,无论任何一个车圈对什么车特殊的叫法或者什么东西,从来不叫,就叫原来的名字。不然,受众在被不断的收窄。我决绝所有内部更改梗,或者行业梗都不讲,讲所有人听懂的,这样扩大受众范围很重要。
我个人觉得,采访很不好的形态,很熵增的内容形态。至少对自媒体、个人博主来讲,采访等于把节目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另一方的嘉宾。他说什么,你就只能剪什么。有没有趣,完全不在你的控制之内。除非你采访的人超级有名,那是有增量有帮助的。但是别的采访。我认为纯粹是对频道自身的消耗,很浪费时间,不是很值得做。这是我个人的感觉。除非那个人很有价值、很有名。
第四,减少大量的空镜混剪
这也是行业里经常有的。很多人觉得,我们很喜欢剪空镜,但是其实发现,我们的空镜不是很多。每次差不多6-8个镜头就结束了。因为做太多混剪,车的特写拍太多真的有帮助吗?你拍花很多时间,剪辑师很嗨,找各种曲子,但是他投入这么多时间最后可能只换来了20秒的基础留存,对你的节目不一定有最大帮助。所以我不是很推荐找长的大量的空镜混剪,只有你情绪铺到以后再来做混剪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