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杨波
就在西贝风波未平之际,另一个网红餐厅近日也引发广泛关注。
今日,太二酸菜鱼突然登上多条热搜,话题包括“太二酸菜鱼下单到上鱼仅6分钟”“太二酸菜鱼”“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等,关注度颇高。
一家声称“活鱼现杀”的网红餐厅,难道也使用预制食材?事实上,根据媒体和财报信息披露,太二酸菜鱼所有566家门店中,仅68家提供活鱼,占比仅12%。
1
7分钟上齐3道菜,是不是预制?
争议源自记者实测。
据媒体报道,9月14日,浙江经视记者来到太二酸菜鱼杭州一门店走访,实测发现点单后7分钟,三道菜便全部上齐。
另据《江苏经济报》报道,9月15日,该报记者来到太二酸菜鱼南京一门店走访,实测发现点单后仅6分钟,菜品“招牌鲈鱼酸菜鱼”就已上桌;菜品“菜花炒肉”更是仅用时4分钟左右。据店员反馈,酸菜鱼所用的鱼为统一配送。
有消费者表示,传统活鱼现做需经历捞鱼、宰杀、切片、腌制、烹饪等流程,即便是专业厨师操作,至少也需20分钟。仅用几分钟就上菜,根本不可能实现“活鱼现做”。
值得注意的是,太二酸菜鱼曾是餐饮界的“排队王”,且企业宣传中含有“活鱼现做”等卖点。
可《江苏经济报》援引知情业内人士透露,太二酸菜鱼的大部分菜品通过集采方式进行统一供应管理,多地中央厨房会提前加工处理食材,包括鱼片、酸菜、调味品等,这些均为提前备好的原材料,门店只需进行简单烹饪即可。
难道是公众误解了吗?
据羊城晚报最新报道,太二酸菜鱼的客服表示,仅“鲜活门店”是活鱼,不同门店的菜单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只有标注了“鲜活门店”的门店才使用活鱼,其余门店均采用中央厨房预制的食材。这与太二酸菜鱼给消费者营造的“活鱼现做”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要知道,太二酸菜鱼为打造高端形象,曾对顾客设立多重规矩:比如“从不打折”“不做外卖”“不接受加辣、减辣需求”,以及“不接待四人以上顾客”等,让消费者形成“大品牌”“靠谱”的印象。结果其推出的酸菜鱼,竟也是后厨简单加工而成?且并未提前告知消费者?难怪有知名博主表示:“消费者的智商又被预制菜公开羞辱。”
该博主认为,消费者信任商家能提供手工制作的美食,并愿意为此买单,而非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商家对关键信息的隐瞒,本质上是一种误导。
还有网友表示,消费者支付的是活鱼的价格,商家既然使用的是冷冻鱼,而冷冻鱼的成本本就更低,却未如实告知,这种欺骗消费者的企业终究难以长久。
2
太二迎来闭店潮,母公司股价暴跌94%
此外,“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的话题近日冲上热搜,主要原因是太二酸菜鱼被曝出在全国多个城市闭店,这一情况亦是客观事实。
据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09922.HK)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太二餐厅数量从去年6月30日的614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66家,减少了48家。但是太二自营餐厅的数量由去年6月30日的612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47家,数量减少了65家。
那么,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
在微博相关话题的评论中,深蓝财经注意到,点赞量最高的几条评论反映了部分核心问题,比如“价格高、分量少、口味咸”。其中“200元两个人吃不饱”的反馈,本质上既指向“价格高”,也凸显了“分量少”的问题。
据披露,今年上半年九毛九实现营收27.53亿元,同比下降10.1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母净利润)6069万元,同比下降16.05%。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太二酸菜鱼、怂火锅及九毛九西北菜三大品牌,其中来自太二的收入为19.48亿元,同比下降13.3%。
太二酸菜鱼曾经也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号称酸菜鱼界的“天花板”,还一度成为“排队王”。2019年爆火时,其翻台率曾达到4.8次/天,还因推出诸多颇具“个性”的规矩出圈,例如“不接待4人以上顾客”“不拼桌”“不加位”“不接受加辣或减辣”“不提供外卖”等。
时过境迁,食客渐少,公司市值亦大幅缩水。2021年,九毛九股价最高达38.7港元,如今仅2.28港元,暴跌94%;市值最高峰时接近540亿港元,目前不足32亿港元,约508亿港元市值蒸发。
近期,深交所还调整了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九毛九被调出,可谓“祸不单行”。
3
结语
由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战”引发的这场预制菜风波,持续搅动着消费者的神经。从消费者普遍支持罗永浩的态度来看,大家认为自身知情权遭到了严重践踏。
商家卖得那么贵,却给消费者用保质期长达2年的西兰花;口号是“活鱼现做”,结果6分钟就把菜端上桌。无论是人均90多元的西贝,还是人均70多元的太二酸菜鱼,消费者都不愿意花这个价格,吃到冷冻食材菜品。
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太二全国营业中的“鲜活门店”共有68家。还有一些门店在进行改造升级,改成鲜活店。太二显然比西贝更早一步拥抱“鲜活模式”。这些都是在客流量大降之后的挽救之举,不过效果有待观察。
其实,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中央厨房也不该被污名化,可餐饮企业集体藏着、掖着,用了也不告诉消费者。正如某条高赞网友评论所言:“难道急功近利、‘骗’完就跑,已成这一代餐饮业老板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