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 据(www.gogudata.com)
作为昔日超级大白马,近几年,格力电器似乎显得逐渐增长乏力。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16.71%,超越了格力的15.22%,跃居行业第二。
格力对此表示质疑,称格力线上份额实为16.41%,仍居首位,小米位列第三。
在两家众说纷纭之际,和格力就版权争斗近十年的奥克斯电气也终于登上港股市场。
而在半年报发布后,格力电器股价猛烈下挫,市值蒸发逾200亿元。
截止9月5日,格力市值仅略超2300亿元,低于海尔的2400亿元,位列白电龙头第三。
前有美的、海尔阻截,后有小米、奥克斯等追击。
作为传统白电龙头,格力尚能饭否?
01
在今年董明珠连任董事长,格力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之后,格力电器没能迎来预想中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在国补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家电市场持续升温。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达4537亿元,同比增长9.2%。
期内,三大白电龙头竞争最为激烈的家用空调行业,零售规模达1263亿元,同比增长12.4%。家用空调行业实现总销量1.2亿台,同比增长8%。
然而,全行业稳步增长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只有格力的营收同比下降。
第二季度单季来看,格力更是营收、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归母净利润甚至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
一向以大方分红著称的格力在此次中报后也宣布“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但去年中报发布后,格力电器曾给出“10股派10元”的大红包。
格力电器失速的主要原因,正是占主营收入近八成的、以空调为主的消费电器业务低迷,出现了5.09%的负增长。
和格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调业务却成为小米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年上半年,小米集团营业收入约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净利润约215.06亿元,同比增长69.8%。
在狂飙猛涨的业绩背后,科技家电收入贡献了66.2%的同比增长,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54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是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小米目标在2030年进入大家电行业头部阵营,空调业务力争中国市场排名前二。
随着美的在空调业务优势逐渐扩大,小米剑指第二,势必就要夺走格力的地位。
不难发现,随着空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曾经的空调霸主格力,却显著失速了。
今年上半年,空调厂商陷入激烈价格战,行业均价明显下探。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线上市场家用空调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 50%,中高端需求持续承压。
然而,格力对于价格战的态度是,坚决不参与。
今年7月,格力空调售出空调的均价达到3353元,比美的高出近400元,而全行业售出空调均价都仅为2631元。
不参与价格战使得格力的利润较为可观,在上半年营收下降的情况下,格力的利润仍旧达到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
但这样的定价策略正导致格力的市场份额日渐下滑,目前格力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至18%左右。
但这并非是格力电器业绩反常的主要原因。
从奥维云网数据可以发现,格力空调的市场份额仍旧相对稳固,且销量也在节节提升。
问题,就出现在格力的经销商体系上。
作为从传统制造行业走出来的巨头,格力电器过往在渠道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放眼以前,无论是各级经销商,还是开创性的销售返利,使得格力在空调行业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然而,当线上渠道彻底地改变了空调行业的销售途径,格力的经销商体系反而成为限制格力发展的绊脚石。
今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调销售仍旧强劲,但是只肥了经销商。
不论是格力有意控制存货和返利,还是经销商拿货意愿降低,最终的结果都是,格力的业绩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
奥维云网的终端销售和格力的销售之间,隔着一层经销商,也是因此,格力内部面临的压力或许只会更大。
曾经赖以为生的经销方式,成为了困住格力的锚。
在美的靠着线上渠道弯道超车之时,格力仍旧将线下渠道视为立足之本。
可是,在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萧规曹随,正在成为格力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02
对于格力过去几年的低迷,不少人或许将其归咎于房地产。
自2020年以来,格力股价接连向下,再也没有到达过2020年的高峰。
而2020年后,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空调初装市场和房地产高度挂钩,家电市场几乎整体都遭到不小的冲击。
但若将业绩低迷和失速完全归咎于房地产,也有失偏颇。
近两年来,国补政策持续刺激,以旧换新真的如格力曾经所说成为空调市场新的增长点。
全球变暖大环境下下,东三省和海外的空调初装市场也成为空调市场巨大推动力。
美的、海尔等家电龙头,业绩仍旧维持了不小的增长,在格力曾经的强势行业,空调市场,美的也已经占据龙头地位。
更不用说,小米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已经几乎和格力并驾齐驱。
在这之中,格力自身的问题不容小觑。
翻看格力的财报,最为显著的缺点,就是单一。
主营业务单一——
当其他两大白电巨头在其他家电行业频频发力之时,格力的空调业务,仍旧占据营收的大半壁江山。
2025年上半年,格力以空调为主的消费电器,占到了总营收的近80%。
发展地区单一——
当几乎所有公司都在锚定出海,将海外市场视为下一个增长点之时,格力的海外业务始终低迷。
在美的和海尔的海外收入占比均达到40%以上甚至50%之时,格力的外销市场占主营业务收入仅约15%。
在海外业务上,格力认为,由于没有选择贴牌出海,因此海外业务进展缓慢实属正常。
但,除了空调品类以外的开拓呢?
格力将希望寄托在“董明珠健康家”身上。
今年2月,格力全新战略品牌“董明珠健康家”正式发布,“格力专卖店”陆续改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董明珠健康家”被格力视为帮助公司从空调向全品类家电品牌拓展的重要举措。
董明珠也曾表示,改名是想以个人名誉作保的方式,“实现从产品制造向健康服务转型的战略升级,与消费者构建更稳定的情感链接”,“做不好就完蛋了。”
半年报中,格力电器表示,截至6月,公司已完成超800家“董明珠健康家”门店升级。
那么,董明珠健康家是否如预想的一样,增加了其他品类的曝光量呢?
就在8月,曾经的“董明珠健康家”公众号再次改名为“格力好物指南”,又在引起争议之后再次改回“董明珠健康家”。
或许,这正表现了格力在这一政策上的犹豫,那就是是否要将格力和董明珠这一个人IP再次进行强绑定呢?
不难理解格力在这一宣传策略上的犹豫。
不夸张地说,过去十几年间,格力正是靠着董明珠的个人声望走到空调霸主的地位。
但也同样,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一步步走下神坛。
与之对比的是,今日,雷军这个IP却成为了小米最有力的宣传手段。
2013年年底,在央视财经的颁奖盛典上,董明珠和雷军定下了著名的十亿赌约。
当时雷军开玩笑地表示,五年内小米营业额将超过格力,到时希望董明珠给他支付1块钱。
而董明珠直接回应,如果2018年小米营收超过格力,她董明珠愿意赔10个亿。
这样的自信背后,是彼时,格力电器的营收高达1200亿元,而小米营收只有265.83亿元。
结果正如所料,格力赢下了赌局。
但也正是在一年之后的2019年,小米营收超越了格力。
时移世易,从现在的业务生态角度来看,小米无疑比格力成功得多。
小米如今多点开花的业务,手机、新能源车、家电,都是格力曾经试图开拓的。
只是,小米成功了,格力却失败了。
在企业家IP的打造上也是如此。
过往,董明珠的铁娘子形象吸引了不少人的追捧。
如今,董明珠已经迈入古稀之年,却仍旧在格力内部有着极大的话语权,连直播带货以及广告都要亲自上阵。
然而很显然,董明珠传统、强势的形象,对于年轻人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可一旦失掉董明珠这一宣传招牌,格力则更是连曾经的基本盘都在逐渐失去。
但如果董明珠不行,那么还有谁能行呢?
这不仅是格力面临的董事长换届的难题,更是格力面临的惯有宣传路径的难题。
03
结语
目前格力估值仅7倍,股息率超过7%,且利润相当稳定,但如此低估值率,却没有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这或许已能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未来的信心了。
短期来看,格力偶然的营收下滑并不代表什么,特别是目前其现金流相当充足,接下来的淡季也有返利政策可以进行调控,它依旧是当年业绩经营稳健的行业龙头。
但更长远来看呢?
曾经赖以为生的销售和营销方式,在新竞争环境中的优势逐渐减弱,格力需要早一点找到破解之道。(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