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股民的投顾维权经历:从失望到希望的转折
被"专业荐股"套牢的三个月
"侬晓得伐?阿拉上海人最讲究精打细算,没想到这次阴沟里翻船了。"52岁的张阿姨(化名)操着一口沪普,讲述她与某持牌投顾机构长达三个月的纠葛。
事情要从去年10月说起。退休后开始炒股的张阿姨,在某财经直播间看到"每日三支涨停板"的诱人广告,随后接到自称"金牌投顾"王经理的电话。"伊讲得老好听的呀,说他们公司是正规持牌机构,有内幕消息源,保证年化收益不低于60%。"
在对方连续两周的"情感攻势"下,张阿姨缴纳了29800元的"至尊VIP服务费"。但接下来的操作却让她大跌眼镜——推荐的股票不是高位接盘就是持续阴跌,所谓的"内幕消息"竟全是公开研报内容。当她提出质疑时,对方又游说她追加12万元升级"机构通道服务"。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投顾服务的那些"灰色操作"
张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通过梳理近年来的投资纠纷案例,我们发现部分持牌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 过度承诺收益:用"涨停板""翻倍牛股"等话术吸引客户,实际推荐的股票与宣传严重不符
- 服务内容缩水:承诺的"一对一专家指导"变成群发模板消息
- 诱导升级服务:通过制造焦虑感,不断要求客户追加费用
- 信息不透明:对投资风险避而不谈,夸大过往业绩
"最气人的是,他们给我的持仓分析报告,居然把其他客户的名字都忘记修改了。"来自杭州的投资者李先生(化名)苦笑道。他支付的5.8万元"量化策略服务",最终换来的竟是网上随处可见的技术指标分析。
维权路上的关键转折
当张阿姨决定要个说法时,却发现投顾公司早已准备好一套"标准话术":
-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个别股票表现不佳不代表服务有问题"
- "您签署的服务协议已明确提示风险"
转机出现在她偶然看到的一个投资维权案例分享。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张阿姨系统整理了以下证据材料:
- 全部通话录音(含收益承诺内容)
- 服务合同与付款凭证
- 荐股记录与实际走势对比图
- 客服沟通记录截图
"没想到他们看到完整的证据链后,态度马上软下来了。"经过两周协商,张阿姨最终拿回了大部分服务费用。
给投资者的实用建议
- 保存完整证据:从第一次接触就要养成留存记录的习惯
- 理性看待承诺:正规投顾机构不会保证具体收益
- 了解服务细则:特别注意合同中关于业绩承诺、退费条款的说明
- 及时寻求帮助:发现问题越早介入,解决可能性越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根据《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投顾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收益,不得以虚假宣传诱导客户。
如果您也遇到类似情况,不必忍气吞声。专业团队可以帮助您梳理证据,通过合规途径争取合理解决方案。记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永远不晚。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